阅读量:
陆静雨老师是新航道前程留学规划师,上外附中保送至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从清华到哈佛,她说要想成为国际人才,社会&情感敏感性、公民意识&决策、沟通&自我表达等六大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培养国际人才能力?今天我们请陆静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就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带过的学生案例为主,探索一下如何进行终身学习,以及如何培养自身国际人才能力。
陆静雨
新航道前程留学规划师,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上外附中保送至清华大学,获文学及管理学双学位。拥有多元化的海内外学习与研究经历,对中外教育差异有着独到深入的思考。专注于学生藤校生涯规划,擅长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术兴趣、个性化定制活动。对待学生平等尊重,亦师亦友,曾指导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美国。
首先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
上外附中:古诗文大赛个人+团队金奖
清华大学:英语专业保送生GPA3.98 大学生现代版莎剧编剧
哈佛大学:美国诗歌课程&少数族裔语言保护推广 东亚研究课堂上的外系学生
光鲜亮丽的经历背后,我也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我一直在跟语言、文化打交道,但是专注是否等于只擅长做一件事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关于专才和通才的问题。
一、专才还是通才?如何定义?
01
现代学科是复合型的、相互交叉的
现代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型的东西,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另外,美国十项全能(Decathlon)比赛19-20年度主题——《生命的光与影:疾病与健康》包括多方面内容:
①科学:肿瘤的生物学知识
②艺术:艺术中表现疾病主题
③社会科学:医疗的历史
④文学:弗兰肯斯坦
⑤音乐:西方音乐中道德价值
⑥经济学:健康经济学。
综合多个内容与疾病相关联的分析,表现出现代学科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复合型形式,研究者如果只了解其中一个学科,并不足以在当代社会中立足。
哈佛课堂
02.如何定义专才和通才呢?
其实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并不冲突,当代很难培养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通才指的是层的核心素养,例如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读写、国际化视野、探究精神等。而专才指应用核心素养,深入挖掘和培养兴趣。通才是专才的基础,二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
二、高中阶段应培养哪些核心素养?
借用私立美高联盟MTC提供的成绩单评估量表分析一下,内容应包括:
①社会&情感敏感性
②公民意识&决策
③沟通&自我表达
④问题解决&辩证分析
⑤社会、文化、历史熟练度
⑥定量分析、科学、技术。
他们在评估成绩时不只是看考试成绩,会综合考量这六个维度来判定综合能力。现在就前四项内容分析一下:
01.社会&情感敏感性
可拆分为向内的敏感和向外的敏感。
向内的敏感:即是不是足够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性格特点等特质,了解之后有没有延伸,或者是否以此为导向进行相关自主学习和探索。
向外的敏感:即社会敏感性,与他人所共情了解社会的情况,去理解他人。
我们要培养社会敏感性,其实就是老生常谈的“兴趣是的动力和老师”,我们要围绕自己的兴趣点,慢慢深入展开阅读和实践,从而对它进行深入探索。下面以两个学生的探索实例来分析一下:
Case1:死亡恐惧症
这个学生兴趣点在心理学方向,小时候亲历亲人过世,承受打击,想要了解死亡恐惧症的问题。他是按照社会调研、学术论文和社会公益的形式展开的,先是调研社会上相关情况的人,并对其从心理方面进行疏导,然后借助教授的指导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此症状的具体表现,最后组建社团公益小组,开展互助公益的活动,从而惠及群体,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当前的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健康是很重要,在接触海量相关信息后我们也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关注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议题。
Case2:少数族裔公平
第二个学生感兴趣的点在少数族裔的公平问题,她在一所美高就读,所以在当地找到两个少数族裔群体来关注,北美原住民和东亚移民。
她对在殖民者进入美洲之前的印第安人的情况很关注,并做了研究,今年暑假还申请了美国南部腹地文理学院一所夏校。这个夏校是专门研究殖民地时代历史的,她借此了解到当地殖民史的一些情况。另外,她很关注美国东亚移民的生活现状。她本身擅长摄影,计划开展一个东亚移民的采访,并访谈成文字稿,配合摄影图片制成图集,做成申请学校的补充材料。
两位学生在发现自身兴趣后都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就此深入探索。
02.公民意识&决策
①主要分为两方面:
公民意识:作为国际公民,是否有共情能力,能否包容不同的文化。
决策:能否在决策过程中不感情用事,不盲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②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在公民意识方面,因为偏见来源于无知,所以从小就要尝试接触不同的东西,也可以多阅读多看不同的人和事,包括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不同的国家有哪些不同的文化表现。
在决策上,则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
③如何形成国际化视野?
我之前在课堂上看到一组数据,印象很深: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有3130年处于战争时期,227年和平。这就让我们看到习以为常的和平其实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作为一个国际化公民,应跳出自己的视野,意识到像联合国经济问题、和平问题等,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比如现在的疫情,我们把自己关在家里,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
④理性决策:
理性人决策者通常会在选择中使自己利益化。
理性决策可以通过基础量表列出我们个人的优势劣势。例如我外语能力很强,申请研究生有一定优势,但我相对本科就在当地的学生来说,我缺失了一种人脉关系。另外我在海外读研外部机遇很多,也可以在当地找到实习机会,但如果我想要回国找工作,与应届生招聘就有一定的断层,这个是我当时选研究生的理性决策。
03.沟通&自我表达
主要通过三方面训练,即:
①语言表达、公开演讲;
②学术和创意写作的表达能力;
③艺术视觉和媒体表达等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艺术能力训练来实现。
例如,设计者思维包括以概念为本的逻辑思维和场景为本的设计者思维。同样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未来学校什么样子?”逻辑思维分析写出学术性文章可能会以概念一一梳理,而科技方面可能会包括虚拟课堂、多功能图书馆等,将想象场景化。利用艺术、多媒体及创意写作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这种思维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04.问题解决&辩证分析
包括如何识别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生活中需要的能力。辩论、学术写作、社会调研等方式,都需要搭建论点论据的框架并一一分析论证解决,而整个过程都需要逻辑方法。
例如,戏剧《安提戈涅》中女主的哥哥背叛了城邦,被国王判处死刑,女主遇到道德困境:在当地法律要求下,背叛城邦的人是不能在城邦内被安葬的,但作为一个妹妹,安葬哥哥无可厚非。所以无论女主怎么做都有它背后的理由,我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也需要理性思考,需要思辨能力,对一个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驳,都要看到更深层的依据。
三、大学期间:如何挖掘学术兴趣?
01.我的学术兴趣探索
①以兴趣入手,感兴趣的就及时做记录。
在社会语言学的课上,一群美国语言学导师为了一群印第安原住民的孩子,开展了一个母语的课程,他们的母语本身处于原始状态,只有口头形式。但随着课程的开展,这些孩子对母语的兴趣和理解不断加深,当课程结束的时候,他们竟然和老师一起开发了一套适合他们本身语言的文字系统,反向促进了原始语言的发展。
在跨文化自传课上,读到一个波兰裔作家移民到加拿大遇到一些冲击的故事。“河水”这个词语在英语中给他的感觉是冷冰冰的,但在波兰语中能够唤起他脑海中家乡门口潺潺流过的小溪的情景,这对他是一个深刻的情感链接,这也让我意识到语言对个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当时把这两个例子写到了申请哈佛的文书里面,大家把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来,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使用。我的案例可以让招生官了解到,我确实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领域有独特的思考,并且我还能举出案例,这也就是我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了。
②在实践&调研中深挖自己的兴趣点。
我在广西支教中做了关于英语教学能力的调研报告,在香港交换中做了普通话教育和本土方言保护的问题研究,所以我是把时间都利用起来,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02.如何探索自己的兴趣?
①利用课堂阅读材料、讨论、结课项目发掘和探索;
②积极参与交流、社会实践课题、实习、公益等;
③广泛接触书籍、电影、网络资源等,记录兴趣点;
④梳理个人经历或者是兴趣的共性,深入了解自己兴趣点是什么。
四、清华&哈佛对比和个人感悟
用一个烂俗的对比说一下两所学校的特质,大概是清华比较“方”,是一个有原则的学校;哈佛比较“圆”,没有棱角、包容度比较强,弹性比较强。
个人感悟:
①清华作为一个理工科学校,氛围是很严谨的,我在大学期间进行了很多学术写作训练,接受了学术研究定性定量的分析,而且我也养成了如何用英语进行学术训练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遇到很多高水平的同龄人,我们优缺互补。最后,清华学子都很忧国忧民,一直在思考作为国家高等学府的学生要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样一个价值观的树立也是很打动我的,很有民族自豪感。
②哈佛教育学院的课程包罗万象,有教育理论(儿童语言发展、二语学习、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 、教学&课程设计(文学授课的研讨会、分级阅读设计和教学) 、行业&跨学科(教育和法律、政治学、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学) 、 研究方法论(社会科学计量、统计学)等等。
哈佛容纳不同的视角,对学术开放和包容态度很鼓励,允许社会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同时,同学圈子不一样,遇到有创业者、老师和本科毕业后直接就读等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行业内有很深造诣的老师会将新的教学方法用到学生身上,与学生教学相长。在哈佛,我也收获良多。
五、互动提问
Q:是否有考GRE的老师分享一下申请哈佛的标化特点?
A : 申请藤校研究生,他们对于托福有一个定性标准,就是需要跟美国老师进行日常沟通,包括学业沟通。托福卡的很严,GRE会有一些弹性。
Q:申请美国的夏校是否有必要性?
A : 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看个人语言成绩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美国夏校有多种类型,像杜克大学的一些项目含金量很高,申请是值得的。但有一些对学术能力提高没太大帮助,只是体验一下美国生活,如果你的语言水平也不太达标,那么去申请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Q:申请美本,文科专业更看重什么能力?
A : 美国的本科没有那么明确的区分文理科,前两年允许自己探索感兴趣的专业,然后再具体选择喜欢的专业。相对而言,文科偏重语言表达,理科偏重学术研究,但不论文理科,国际化思维都是需要具备的。
Q : 申请美研究生,本科学校会不会有限制?
A : 如果你本身是国内TOP级的学校,那么你申请时轮应届门槛已经过了。但如果你院校实力较弱的话,可以通过一些丰富的实践经历做补充,很多本科院校不佳的学生也升到了美国高校,但需要标化成绩更高一些,科研背景强一些,这也是可以提高认可度的。
Q : 本科出去好还是研究生出去好?
A : 这个取决于学生个人选择。如果本科时期语言能力已经很强,那么美国通识教育也是很好的,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出去。但如果语言成绩不太好,在国内读完本科,研究生再出去也是很合适的,对经济压力来说也是一个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