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
4月21日下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团委负责人、青年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杨子强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做了精彩致辞,以下是致辞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负责人、青年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杨子强
各位领导、各位导师:
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发布会,一同见证《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这部图书的出版发行。胡敏老师和他所创立的新航道教育集团曾为包括我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学生注入发展能量,而今天,当我翻开这本期待已久的著作,看到曾滋养我们成长的传统文化用另一种语言呈现出来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师作为一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职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命题中,所肩负的使命和担当。所以,首先我必须向胡老师、向编写团队、向人民出版社致敬。
今天在这里,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读者,我简要分享四点感受。
一是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的厚度。中华文化是一个富矿,蕴含着无穷的宝藏,历史地构筑起独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涵育着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认识和了解世界,首先要认识和了解我们自己,只有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扎下根来,才能更有底气地拥抱世界,这是文化交流融合最基本的逻辑。在这部书中,英语的外壳包裹着鲜活的中国内核,浓郁的中国元素贯穿着每一篇故事、每一段讲述、甚至是每一幅插图、每一点装帧。风物、习俗、艺术、成就、人物、精神,六个领域层面不同、题材各异、维度多样,历史和现代衔接、有形和无形互动、传统和创新交织、充分挖掘和运用着丰富厚重的文化素材,克服片面化、刻板化的呈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力图勾勒出一个地道的、立体的、多元的、丰满的中国形象。
二是这本书很好地传递了故事的温度。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讲好故事,就是要依托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教科书式的说教,让干巴巴的故事“活”起来。这部书聚焦青少年这一主要受众群体,在内容、体裁、形式等方面努力采用区分青少年年龄层次、契合青少年接受能力、对接青少年心理需求的讲述方式,夹叙夹议、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把故事讲到每一个青少年读者的心坎上,让冰冷的故事可亲可感、使耳熟能详的情节重新焕发活力、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价值、在润物无声中塑魂育人。特别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使“中国味儿”和“国际范儿”统一起来,让外国青少年在感受中国故事的温度的同时,感悟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是这本书很好地表达了语言的精度。“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这个书名本身,就包涵着文明的沟通和对话。语言是沟通文明的介质,有人说“好的翻译等于创造,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就是强调翻译的重要作用。曾几何时,“西学东渐”是国际文化传播的主流,我们经历了很长一段“用中文讲外国故事”的历史阶段。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中国越来越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央,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自然表达,也是世界的需要。汉语和英语的语义逻辑和构成方式都很不同,把中国故事的气韵、风格、意趣用英语准确地呈现出来,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很不错“神形兼备”,达到“信、达、雅”的程度,非常不易。我想,这部图书强大的中外编者团队,是从语言的角度对图书质量最扎实的保障。
四是这本书很好地构建了学习的维度。作为一部面向中外青少年读者的教育丛书,青少年读者们通过阅读这部书,究竟能学习到什么呢?我本身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青少年读者至少在三个维度上有所收获。一是知识储备的维度。青少年读者一方面在阅读中接受汉语和英语的双重语言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典籍著作中浓缩了的精华的储备和积累;二是能力锻炼的维度。“会表达”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伴随着基础、提高、熟练三个层级,青少年读者的表达能力、认知思辨能力也随之锻炼进阶,这将是课堂教育之外不可多得的培养机会;三是价值塑造的维度。这部书中渗透着的突出传统文化教育,深深厚植着青少年读者的文化自信,将会成为培养他们全球胜任力最深沉、最广博的积淀和源泉。
各位领导、各位导师:教育的事业是永恒的事业,文化的交融是最根本的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出版,仅仅是个开始,却又是一个从心出发的开始。祝福这本饱含心血的著作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上书写新的传奇故事!
谢谢大家。